华商学院陈玉川院长:成长中的华商 十载光荣 百年梦想

2016年01月06日 09:48 学院办公室 点击:[]

十载华商,岁月如歌,筚路蓝缕;十载华商,育人为本,桃李芬芳;十载华商,春华秋实,硕果飘香。  

 

 

一、背景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入稳步发展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开始向知识现代化迈进的过程,需要培养大量高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1999年,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波澜壮阔的扩招正式启动,中国高等教育告别百年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民办教育从“对公办教育的补充”提高到了“与公办教育并重”的地位。继而国家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也开始从“总量追赶”到“结构转型”阶段,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已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面临经济发展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广东地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兴办成为了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为适应广东地方经济发展,2005年,成功的企业家、太阳城集团董事长廖榕就先生审时度势,以其非凡的眼光和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投身教育行业,与广东财经大学合作兴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于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任务生。  

 

 

二、成长篇

 

 

(一)学校概况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荔乡增城,依山傍水、风景怡人、交通便利。这里,是一方培育英才的沃土。  

务实的管理模式。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校长负责教学和管理,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三者协同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学校健康发展。  

 

 

绿色的和谐校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商已从昔日一片黄土变为了具有优美、完备育人环境的书香校园。今日的华商,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行政楼、学生公寓等校舍设施齐全,能较好地满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需求。眼前的华商,是一座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四季飘香、处处育人的书香校园。外语角、读书角,片片书声入耳;图书馆、自修室,浓浓书香扑鼻;莘莘学子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呈现一片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息。

 

 

相对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会计学院、经济与金融系、工商管理系等8个教学单位;开设了25个本科专业,其中23个专业已获学士学位授予权,逐步形成了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布局结构。

 

 

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校现有在校生两万余人,已毕业学生两万多人,就业率历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为广东中小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培养了大批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曾获“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等荣誉。  

 

(二)教学改革

 

 

教育的基础是做好教学,而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华商十年来,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活泼向上的少年,经历了许多风雨。这十年,从规范教学到内涵建设,再到特色与重点的建设,华商正是一步一步向着作育英才的方向不断前进。办学初期,学校以“依法、规范”作为办学主要目标,教学工作要求规范化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学校于2011年、2012年相继通过了学士学位评估和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教学改革转入深化内涵发展阶段。近两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重点和特色建设。

 

 

(一)规范管理

 

 

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进行教学管理。学校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先后制定了5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覆盖了教学运行全过程。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和大纲,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同时,通过教学检查、督导组听课、领导听课、学生监控等措施,形成学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学校的教学管理不断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内涵建设

 

 

学校建立健全专业负责人制度,各专业均配备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负责人,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过程监控与管理等方面狠抓专业内涵建设。

 

 

学校建立起以合格课程为基础、重点课程为主干、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等进行重点建设,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设有23门重点课程和5门精品课程。

 

 

学校加大公共选修课的改革力度。原状:选修课程质量不高、覆盖面不够,大部分选修课程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或为迎合学生的需求心理而开设;学校对开课的把关不够严格,选修课的开设程序一般是由教师提出申请,教务部门审批;任课老师中,缺少教授和名师。现状:进一步凝练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扩大选修课覆盖面,设置了自然科学系列、社会科学系列、人文科学系列、艺术系列、体育系列等五个模块。严格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与管理,鼓励专任教师担任选修课,同时让学生参与决策开设公选课,所有开课教师开课前必须按要求录制个人简介和课程内容视频,供学生选课时观看后自主选择。同时,引进了中国经济等10门超星尔雅网络名师课程,创新授课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推行学籍管理改革,实行重修、劝退和延长学年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同时,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建立健全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学分互认制管理等制度体系,以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为保障,以构建现代学分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依托,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三)特色与重点建设

 

 

学校围绕经济学、管理学等特色与优势学科,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挥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学校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新闻学列为重点专业,投入专项经费进行专项建设,通过引进高端人才、鼓励教师名校访学、强化人才培养、加强教学和科研管理、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等措施,打造特色及优势,示范带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对大学英语、数学类课程实行分层分类教学,根据高考成绩划分AB两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进行授课,改变了传统一篮子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二是在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四个专业中开设“创新实验班”,在会计学院开办了ACCA实验班,遵循“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原则,独立设置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个体差异,组合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为培养特长学生、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三是体育课程打破了专业、班级界限,以专项俱乐部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增加同一时间段的体育项目开设数量,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提高了教学效果。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学校不断加大投入,以高标准、高配置、高水平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有涵盖经管、计算机、语音、艺术设计四大类别的实验室73间。其中,同声传译实验室和模拟银行实验室都处于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行列,同声传译实验室配备了国内一流的蓝鸽同声传译设备,室内布局均模拟正规同声传译会议进行,为外语类专业学生翻译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平台。2014年,学校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的校内“经管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平台”正式运行,可同时容纳上千名学生实习。平台里有银行、企业、工厂等全套运作系统,模拟和构建了一个纵向包括产品设计与研发、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与制造、成品营销与推广、物资仓储与运输、人才招聘与培养等环节完成的供应链体系,横向推演五年的经营活动,让学生在校内实践中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应对能力、知识运用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小组,出台和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目前,已建立起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以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以博士生、硕士生为主力,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获得南粤优秀教师3人,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2人,增城市优秀教师8人。

 

 

学校通过“强师工程”,狠抓中青年教师培养。

 

 

一是大力培养骨干教师。2009年,经广东省人事厅批准,学校成立了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2010年以来通过学校中评委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500多人,其中,晋升讲师的教师300多人。目前,讲师已成为我校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

 

 

二是启动重点教师培养计划。近年来,学校有8名教师获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国内访问学者,有19名教师入选“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培养对象参加各类科研与学术活动,加强对培养对象的指导和跟踪管理,使其在教师队伍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校内,学校对在校工作年限较长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尤为突出的讲师实施“校聘副教授”制度,给予受聘人员副教授相应的工资待遇,同时,要求其承担规定教学、科学研究、指导青年教师等工作任务,激励中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是举办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构建起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互动平台,由相同或相近学科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六个学术组,平均每2个月轮流主持一期沙龙活动,通过提出议题、讲解议题、讨论交流、专家点评等环节,为广大中青年教师活跃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特色交流平台。此外,学校定期举办网络培训直播讲座、继续教育活动月、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口交流等培训活动,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四是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学校改革创新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以课题、项目为载体,培养和打造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形成了以郭银华教授、袁明全教授、王德高教授等为课题负责人的教学团队,以贺嫦珍讲师、张俊讲师等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团队,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高级职称教师的龙头作用,注重中青年教师的锻炼和成长,在团队建设中带动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学校通过设立青年科研基金、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等一系列激励举措,依托“质量工程”、“创新强校工程”等项目,教科研有了突破性发展。近年来,学校年均投入数百万元激励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获得省级立项40多项,上级资助200多万元。教师发表论文1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7篇(含SCI论文11篇),出版教材及专著70多部。

 

 

学校注重科研机制构建、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教师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科研骨干。如:  

陶立新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在经济学等7大学科专业方向开设26门课,发表700万字学术成果。来华商期间,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撰写的《论宏观经济系统结构全方位失衡及其战略性优化的判据》,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控制论》上,被SCI检索,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比较收益的概念、模型、全方位失衡的判据及其结构最优化定理,据此撰写专著《全国投资与就业指南2013年》,受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教授充分肯定并为之作序。2014版的《中国投资就业与旅游指南》在美国翻译出版。

 

李远飞讲师,校聘副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Dacay estimates for the Brinkman-Forchheimer equations in a semi-infnite pipe》等8篇被SCI国际检索收入;承担“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科研类项目”等课题3项。

 

 

吕华斌讲师,校聘副教授,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承担“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等课题5项;获准“铜管对流散热器”等专利3项。

 

 

(四)人才培养

 

 

学校的办学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进行,从培养优良校风、学风以及人文素质上狠抓落实。建校以来,学校师生关注社会,热爱学校、关心学校,呈现出团结、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和素质培养,并积极参与到专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中。

 

 

学校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结合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立体培养模式。一方面从创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等机构体制作为保证,另一方面从学院到系部的制度、资金、师资等条件的促进落实,全面推进学生的技能素质提升。此外,学校每年划拨专款举办各专业类型技能大赛,设有“品牌策划大赛”、“会计基础知识竞赛”等20多个赛项,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升专业实操技能开辟了新的途径。截止目前,学校培养的毕业学生80%以上服务于珠三角中小企业,其余就职于国家企事业单位或实现了自主创业,大大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学校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建有校外实践基地65个,为学生提供校外专业实践平台的同时,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企业参与到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现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在校内开展“企业家进课堂”、“知名学者进校园”等各类学术活动,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的方式多角度多举措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家、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业就业的热情。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学校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国(境)外实习、互访活动等多种形式,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此外,学校每年组织近百名学生赴美国等国家参加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外交往能力。

 

 

学校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唐启鑫同学在校期间获得5项国家专利,陈明财等同学设计的作品“Dual-use slippers”获得国际顶尖设计奖项“红点奖”,洪志雄等同学设计的作品“高中书桌”获得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陈晖杰同学获得“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三等奖,2支学生团队获“学创杯”华南赛区二等奖。  

 

 

12届新闻学专业学生黄培文,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毕业毅然选择遥远的非洲进行支教,实现自己放眼世界的梦想;13届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劳嘉伟就读期间便在尚德机构实习担任课程顾问,毕业后晋升为广州西南片区经理,实现成功就业的加速路径;09届会计专业学生陈伟明利用专业特长,毕业后在深圳注册服装销售公司进行创业,现实现年营业额600万,实现了自主创业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素质与专业技能结合培养的目标。

 

 

三、展望篇

 

 

十年栉风沐雨,十载薪火相传。十年成长路,风雨兼程,凝聚着华商人的付出与梦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我们将科学总结办学经验,在国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引下,秉承“厚德、励志、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深化内涵建设,打造品牌与特色,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百年华商梦扬帆起航!

上一条:十载光荣 百年梦想:记华商学院十周年校庆晚会 下一条: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十周年校庆公告

关闭